就像經過台語被打壓的年代一樣,手語教育上,長期以來,一直都是獨尊口語。從病理的角度來看聽障,所以要「矯正」聽力、帶助聽器或電子耳,加入聽人的世界。不過現在國際上觀念慢慢改變,開始承認聾人是一個特殊的族群,有屬於自己語言、以及獨特的文化內涵。因此產生了一種雙語雙文化的教育模式。希望讓聽障孩子能夠同時用手語跟文字,來幫助學習,也同時瞭解聾人文化,自我認同,自在悠遊於聾人跟聽人的兩個族群中。

台上的是挪威國家語言委員會的主委,分享挪威和大陸的雙語聽障教育,到底是口語好、還是手語好,這樣的爭論也一直存在著。近幾年,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聽障教育模式,稱為雙語雙文化。

台南大學 邢敏華教授:一個就是視覺空間語言,就是聾人那一派就是我們叫做自然手語,以各國來講,譬如說台灣是台灣手語、日本是日本手語,那這個很重要的是他們的語言,他們聾人文化的核心。另一邊的語言,事實上主要指的是書面語言,也就是written language包含讀、寫。

挪威國家語言委員會主委 Arnfinn:雙語教育最特別的地方,就是認真看待手語是一個發展成熟的語言,就跟其他口說的語言是一樣的。

尊重手語、以及認同聾人文化,是聽障教育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。但是長期以來,台灣都是從病理的角度來看聽力障礙,要矯正他們,回歸主流,因此要開人工電子耳、帶助聽器,學講話和讀唇。在學校老師用的手語,也是照中文字打出來的手語。而中國也有這樣的狀況。

山東愛聾研究中心主任 林勉君:其實聾人有這個手語,殘疾人,聾人他們都打這個殘疾人。但是在那個書本裡面,就是北京的殘聯作的書裡面,他是(用拼音表示)殘疾人。

去年七月,國際聾人教育會議,推翻130年前米蘭會議獨尊口語的教育方式,正視手語地位。近年來『雙語雙文化』的教育模式,也開始顯現成效,並有不少研究論文佐證。因此台南大學今年第一次舉辦雙語雙文化聽障教育研討會,希望透過各國經驗分享,打開台灣聽障教育的國際視野。

記者歐姵君 聽障公民記者鄭照斌 台南報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SNEWSsig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