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教我 請用手」專題,我們之前看過了香港跟大陸的手語雙語教育,都有不錯的成效。今天我們回到台灣,看看雙語教育如何進行,又面臨了什麼挑戰。

老師邊講故事,還會加上手語。其實在實施雙語教育以前,希望聽障孩子開口說話,老師是不教手語的。

南大副聰幼稚部老師 張簡玉英:有口語能力小朋友的家長,很擔心,非常的擔心,會不會因為我們加入手語,致使小朋友就忘記了學習口語。

現在上課加入手語,進行了一學期之後,家長都放心了。

聽障生家長 黃媽媽:每個禮拜一次的手語課,就會加深笙和他對口語發展的慾望,他能夠馬上手語,能夠馬上把那個他要講的話,馬上就抓回來。

聽障生家長 鄭媽媽:(學手語之後有什麼不同?)覺得她變得比較活潑,比較不會害羞。

「聽、說、讀、寫」是語言能力的四大指標,但是聽力有了障礙,要怎麼克服呢?在聽障雙語教育中就是把原本的口語,再加入了最適合聽障者使用的自然手語,進而提昇表達、閱讀及書寫的能力。一家三代都是聾人的玟妏,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,努力學習。

聽障生陳玟妏外婆:希望她可以學說話,學會講和聽得懂,口語跟手語兩個都要會,兩個都要進步。

手語當基礎,用閱讀課,加強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。由台南大學刑敏華老師所推動,為期一年的雙語計畫,不僅在附屬台南大學的啟聰學校幼稚部加入手語。班上的兩個孩子鈺融和玟妏,一個禮拜有兩個半天,還要到一般的小學去上課。有聾老師加入,在一般的幼稚園裡頭,小朋友也學起了手語。有了共同的溝通語言,漸漸的孩子也能夠互相接納。

南大附小 鄭曉倩老師:包容跟接納,就從一開始本來是只有肢體的包容跟接納,到後來就變成她們做一些事情比如說生活,生活也成為一種包容跟接納。

一起吃點心,兩個聾孩子在這裡也交了許多好朋友。其實,能到一般學校來進行雙語課程,並不太容易,校方的支持很重要。

南大附小校長 周義雄:大家知道他們的文化,然後透過這樣手語的學習,能夠跟他們作成一個好朋友,讓他們走出來,而且學得更多、更好的人際關係、更多的學習效果,我覺得那是我們教育該做的事。

邢敏華老師的一年實驗計畫結束,雖然又向國科會申請到一年的補助,不過雙語的推行,還有很多挑戰。

台南大學特教系 邢敏華教授:你知道國外都是做5年、7年,就美國也是5年,我還沒看過少於這樣子的,這個雙語一定是要一段時間,尤其包括培育聾人、聽人老師、行政人員,包括家長親職教育、還有手語的訓練以及教材的研發,其實都需要時間。

現在,兩名雙語共融的小朋友,有一位要去北部去念國小,只剩下一個人,還得要再找更多願意加入的孩子。雙語計畫在兩岸三地的進行,香港有賽馬會補助、中文大學專業團隊支持;中國則是由愛德基金會推動多年,相較之下,台灣不管是規模還是資源,都少很多,特教系邢敏華老師孤軍奮戰,期待能夠有更多力量,一起來關注聽障孩子的教育問題。

記者 歐姵君 徐啟峰 王興中 台南報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SNEWSsig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