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度的兩岸三地溝通障礙學術研討會,一共發表43篇論文,其中跟聽障相關的就有34篇,更特別的是有2篇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手語教育,來看看他們的研究成果。

拿出美國聾學校從國小到高中的手語課本,來對照台灣啟聰學校手語教育的不足,曾經在加拿大溫哥華學院任教的趙建民指出,2008年的聯合國身心障礙人士公約,已經確認手語是語言,不過從他的研究發現,教育部歷年來出版的手語畫冊,使用太偏向照字面打出來的中文手語,而非聾人慣用的自然手語,其實是嚴重侵犯聾人語言的自由。

論文發表者 趙建民:應該要出版從國小到高中的手語教科書,聽障孩子使用了之後,可以幫助他們用手語吸收知識,現在語言手語書很缺乏,大家都亂比,會影響書寫文字顛倒。

一年一度的兩岸三地溝通障礙學術研討會,今年總共發表43篇論文,其中跟聽障相關的就有34篇,更特別的是有2篇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手語,除了趙建民研究的"台灣與美國手語教育的比較"之外,台灣第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手語翻譯員,目前就讀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李信賢,則是論文研究對象是教育部在2008年公布的"常用手語辭典"。

論文發表者 李信賢:這個(手語)叫做警察的"警"警察,這個叫感覺,那"警覺"若是聽障生看到這個詞彙,他會聯想到警覺嗎?其實不太會,他可能會想到"警察覺得"怎麼了?所以有時候反而會導致誤解。

李信賢從辭典中選出1千個中文詞彙,共有1070個手語詞彙,從有沒有遵守手語的音韻規範來分析,最後發現"常用手語辭典"採用的自然手語,並沒有宣稱的高達90%那麼高,其實大約只佔了34%。

論文發表者 李信賢:所以會導致說,比的人也不喜歡比這套手語(常用手語辭典),因為很難比,很難比所以學生也不想學,老師要學大概也學不好。

李信賢建議未來教育部在編撰手語詞彙時,應該要盡可能照自然手語原有打法,這樣才會提升聽障族群的接受度;另外由於目前台灣從語言學角度來研究手語的論文不多,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投入研究,才能夠讓社會大眾更快建立"手語"是語言的觀念。

記者 程修玲 王興中 台北報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SNEWSsig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