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期間,有些美術館不打烊。而且隨著文化平權的推動,文化部去年針對四間美術館及博物館作為示範館所,推動多元語言導覽服務,像是設計導覽 APP,或是拍攝導覽影片訪在網路上供民眾隨時點閱,其中也包括台灣手語,有需要的聽障朋友可以多加利用。

來到台灣歷史博物館的的網站,簡介影片有台灣手語的版本,而且是由聾人來擔任導覽,而不是手語翻譯員。

==手語翻譯員 金明蘭===
老實說最早開始的時候
是專注(focus)在我身上
就是找我當翻譯員
只是那時候我是覺得說
其實我們聽人當翻譯的機會
真的還蠻多的 跟聾人相較之下
所以我那時候
第一個想到就是找聾人


隨著文化平權的推動,106年文化部也選擇了4個館所做為多元語言導覽示範館所。

==文化部主秘 陳濟民==
希望在四個館所裡面
推動多語的服務
包括台語 客語 還有原住民族語
另外就是手語


除了史前文化博物館,包括國史館、國美館以及台博館,都有錄製手語導覽影片。

==國立台灣美術館人員==
跟聽障團體的溝通 他們發現說
其實很多不同程度的聽障者
他們還是有聲音的需求
所以我們到去年底
開始做的新的手語版本
就有做了非常多是有加上配音的


不過不同語言表達同一件事,所需要的時間長度不同,都以華語做為標準,對不同語言來說都有困難。

==卑南族語配音 林智美==
因為漢人的表達形容詞
非常的優美
那我們原住民族就是很直接
我喜歡你我就喜歡你
也不會講旁邊樹啊鳥啊之類的

==手語翻譯 牛暄文===
把華語在演繹上面
要有一樣的節奏是相當困難的
剛看拍了很多的影片
最難的地方就在這裡
比如說在博物館裡面的影片
已經製作完畢
告訴我說希望我的手語節奏
能夠配合華語的解說
我覺得這有點困難
像原住民專家提的是一樣的
手語的表現方式
是動態的表現
跟(口說)語言的呈現是不同的


聾人建議,日後拍攝導覽影片,應該讓不同語言有各自發揮的空間,例如文稿先讓聾人演繹者了解之後,再用手語習慣的方式表達出來,文稿再依照手語來略為調整,這樣才能讓每種語言的詮釋,真正貼近觀眾。

記者 歐姵君 陳信隆 台北報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SNEWSsig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