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香港第一次舉辦聾人電影節。三天裡面播放了30幾部不同地區的影片,您知道這些片是怎麼選出來的嗎?還有要辦這樣的活動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呢?帶您一起去看看。
9/17~9/19 香港聾人電影節,從美國、英國、中國、等世界各地蒐羅了許多影片,在這裡,香港藝術中心播映。
一走進會場,就是滿滿的人潮。觀眾不分國籍,電影也很多元。
這部『夢之餐廳』是韓國的片子。使用韓國手語。
『過客』裡頭,年輕聾人跟老聾人的感性對話,用的是英國手語。
還有奧地利的手語、香港的手語。
您能想像,各國的影片,少了字幕,如何體會片中的感動呢?
香港電影節主席 莫昭如:這些片子大部分從外片來的時候,都是只有英文字幕的。
無聲的電影,要精準上字,翻譯是一大挑戰。
香港電影節主席 莫昭如:我們首先要把英文翻成中文,然後我們還有邀請一些懂電影裡面的手語,譬如說,不是每個香港聾人都可做的東西。
除了配字幕花費不少心力,要從世界各地蒐集挑選30幾部影片,也不容易。
麥海華:我們發了信給其他的聾會,他們在美國、歐洲、英國也有他們的主席。尤其是我們今年五月,到英國的Wolverhampton那裡,他們有Deaffest就是電影季。
英國舉辦聾人電影節,到現在已經有12年的歷史。算是世界各地中,拍攝聾人電影歷史很悠久的地區。不管是演出、劇本、拍攝,都比其他地區、尤其是起步晚的亞洲成熟許多。
香港觀眾 路駿怡:我覺得很好看,因為電影拍攝的角度、取景、剪接都很好,很吸引人。另外包括內容各方面都很棒。
韓國觀眾:片中角色都很專業,我們韓國這邊的聾演員就還好,程度有差。將來韓國這邊的可以借重香港的經驗,讓我們能夠更進步。
由於主辦單位的用心,加上結合聽障團體、藝文單位的力量,第一屆香港電影節才能辦的這麼有聲有色。
記者 歐姵君 鄭凱文 香港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