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昨天我們看到了,今年的國際聾人教育會議,認同了手語在聽障教育的地位。其實香港的中文大學,在2006年就開始進行一項「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畫」。一個班上會加入4-6名聽障生,上課的時候,老師是一聽一聾,學生可以看手語或看口語。聽障生口語表達能力進步很多;而一般學生不僅多學會了手語,也自然而然學會如何跟聽障者相處。而這樣的教學經驗,也值得台灣借鏡。

將亞運的運動項目巧妙的串連起來。兩個孩子、一聽一聾,在台上合作無間。
聽障生 何蒨婷:很開心,很好玩,表演很好玩。
學生 曾錦希:很開心,不會自己一個人獨自表演,有更多比賽機會。
表演充滿自信,因為老師常給他們很多機會表現自己。
他們是手語雙語共融計畫的孩子。一個班上有4到6名聽障生。老師也是一聽一聾。
孩子看到聾老師,很自然的就用手語,跟聽老師就講話。兩位老師互相配合,創造無障礙的學習環境。
中文大學研究員 蔡碧玲:因為他們經常會有很多的手語動作,來教學的時候,其實學生會覺得很有吸引力,另外對聽障生也很重要,因為很多聽障生需要手語來幫助學習。

一般生自然就學會手語,對待不同的人,也多份體諒與了解。而聽障生在這樣的環境下,表達能力也有明顯進步。
香港中文大學 雙語計畫經理 姚勤敏:這裡的環境給他們很多機會去說話,他們有很多機會跟健聽孩子一起相處,他們就有一個語言的輸入,他們就可以發展他們的口語啦。
聽障孩子在一年內,表達能力發展超過一年的水準。因為老師們花了很多心力來準備。
香港中文大學 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潘頌詩:之前備課要準備的很好,教學的過程也要很清楚,如果講課混亂了,這些聽、聾學生學習上也會混亂,所以上課前口語跟手語怎麼配合,老師都要準備好。

這樣的一個新的教學方式,一開始並不容易推動,但最後終於找到合適的合作學校。
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校長 蘇蘊珩:中大他們給我們的支持很多,除了錢以外,他們就是專業的支持,教我們手語,還是教學的時候應該怎麼樣。所以我們覺得可以提升老師教學的素質,所以我們就開始了。
學校用心支持,加上賽馬會的經費挹注,2006年開始的雙語共融計畫,將會持續到2013年,現在從幼稚園到國小四年級,總共32個聽障生,115名一般生。用七年的時間來看看這個新的聽障教育模式、成效如何。
香港中文大學 雙語計畫經理 姚勤敏:我們覺得應該讓香港的孩子有多一點的選擇,因為每一個孩子也不同,不可以用一種方法幫助所有的聾孩子,應該有不同的選擇,不同的方式,他們才可以有一個好的發展。

香港的經驗,或許可以讓我們去思考,台灣的聽障教育是不是也能夠為聽障生創造更合的學習環境。

記者 歐姵君 鄭凱文 香港報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TSNEWSsign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